說到「備長炭」,總讓人聯想到那種黑亮堅硬、歷經高溫淬鍊而成的珍貴木炭。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800年,日本平安時代紀南地區所製的黑炭,當時因製程講究、外觀亮麗、產量稀少,成為貴族間爭相珍藏的高級品。
直到江戶時期(約西元1700年),紀州的備中屋長左衛門對這種炭進行改良升級,正式將其命名為「備長炭」。他以最堅硬的原木為材料,在窯中歷經超過1000度的高溫精煉,打造出硬度與純度兼備的白炭,自此備長炭聲名大噪,成為日本傳統文化與生活的一部分。
從伊勢神宮、法隆寺到金閣寺等日本古建築地基中,備長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。古人發現它具備調濕、防蟲、防腐等神奇特性,可保護木構建築免於白蟻與腐爛的侵害。
甚至在中國湖南1972年發掘的馬王堆古墓中,也發現了約5噸的備長炭包覆於西漢時期女屍周圍,令人驚奇的是,這具已有2100年歷史的遺體竟宛如新逝,保存完好。備長炭的防腐效果也延伸到日本的古代遺體保存法,例如青森弘前市津輕藩主的木乃伊遺體就是以備長炭密封至今,仍清潔乾燥。
備長炭不只實用,還被賦予藝術性與現代價值。由於其密度高、堅硬如石,敲擊時能發出類似金屬的清脆聲響,因此誕生了「炭琴」這種特殊樂器,甚至有炭琴音樂專輯面世!
此外,備長炭手工藝品如風鈴、手機吊飾等也深受喜愛,不僅外型美觀,其遠紅外線與電磁波屏蔽的特性,更被視為貼身守護健康的天然材料。
比較項目 | 備長炭(Binchotan) | 一般黑炭(Charcoal) |
---|---|---|
外觀 | 表面有白色粉末 切面光滑 |
表面黑色、質地粗糙 |
材料 | 堅木(如馬目堅、枹樹) | 軟木(如櫟木) |
硬度 | 堅硬、重量重 | 較軟、重量輕 |
點燃性 | 難點燃但耐燒 | 易點燃但不耐燒 |
燃燒時間 | 約3–4小時 | 約40–50分鐘 |
精煉時間 | 約21天 | 約3–5天 |
精煉溫度 | 1000~1200°C | 600~800°C |
功能 | 淨水、除濕、 除臭、淨化空氣 |
一般燃料、茶道專用 |
備長炭之所以表面呈白,是因最後消火步驟使用「消火粉」熄火(由燒過的樹皮與灰混水而成),因此又稱「白炭」。反觀黑炭則於窯內直接阻絕空氣冷卻,表面因此保有黑色外觀。
備長炭燃燒時穩定持久、不產煙,並具遠紅外線放射,能深入加熱食材內部而不焦黑表面,因此廣泛被使用於燒烤、炙燒等高端料理。這種炭不只烹調效能佳,還能保留食材原味與營養。
備長炭承襲自千年前的智慧,不僅是傳統建築與儀式中的重要元素,更延伸出樂器、淨化用品、生活工藝等現代用途。它是一塊經火鍊、由自然雕琢的黑鑽石,兼具實用性與精神象徵,堪稱「炭中極品」。
產地:寮國 / 樹種:Shorea obtusa(麥丟)
備長炭 天然的濾水器 (每根使用壽命共約 6 個月)
食用等級製成:清洗毛孔沖出殘留細粉 >>> 高壓超音波20分鐘逼出焦油
將木炭放入玻璃瓶或玻璃壺時請小心:木炭密度極高,可能會導致玻璃破裂,因此請務必在加滿水後放入。
由天然、可持續來源的木材製成,因此尺寸與重量各不相同